生平
更详细的生平介绍即将推出。

陈必先于1950年出生于台北。九岁时离开台湾,一年后进入德国科隆音乐学院。她在老师汉斯-奥托·施密特-诺伊豪斯(Hans-Otto Schmidt-Neuhaus)的家中成长,这位老师也曾教导过卡尔海因茨·史托克豪森(Karlheinz Stockhausen)、克里斯多夫·艾森巴赫(Christoph Eschenbach)和彼得·艾特沃斯(Péter Eötvös)。她后来师从汉斯·莱格拉夫(Hans Leygraf),以及威廉·肯普夫(Wilhelm Kempff)、克劳迪奥·阿劳(Claudio Arrau)、盖扎·安达(Geza Anda)和塔蒂亚娜·尼古拉耶娃(Tatjana Nikolajewa)。
1972年,她在慕尼黑国际ARD音乐比赛中荣获第一名,开启了她的钢琴家生涯。她对荀贝格和巴赫的特殊兴趣,也使她赢得了鹿特丹荀贝格大赛和华盛顿特区巴赫大赛。
她在世界上大多数主要音乐厅演出,并与许多世界顶尖乐团合作,特别是几乎所有德国广播系统内的乐团。她合作过的乐团包括皇家爱乐乐团、伦敦交响乐团、BBC管弦乐团、苏格兰室内乐团、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、苏黎世室内乐团和市政厅管弦乐团,以及东京NHK交响乐团。她也曾是阿姆斯特丹阿斯科合奏团(Asko Ensemble)、法兰克福现代合奏团(Ensemble Modern)和巴黎当代合奏团(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)的合作伙伴。
她曾在卢塞恩、什韦青根、香港和大阪等地的音乐节演出,以及柏林艺术节、维也纳现代音乐节、巴黎秋季音乐节、史特拉斯堡音乐节、伦敦南岸音乐节、哈德斯菲尔德音乐节、BBC逍遥音乐会、鲁尔钢琴音乐节,以及罗克当泰龙音乐节。她在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代表德国音乐演出,与阿尔丰斯·康塔斯基(Alfons Kontarsky)同台。她是多瑙埃申根音乐节的常客,并于2010年在格奥尔格·弗里德里希·哈斯(Georg Friedrich Haas)的《有限近似值》(limited approximations)世界首演中担任六位钢琴独奏家之一。
她对新钢琴音乐的奉献源于与约翰·凯吉(John Cage)、艾略特·卡特(Elliott Carter)、皮埃尔·布列兹(Pierre Boulez)、卡尔海因茨·史托克豪森、久尔吉·库尔塔格(György Kurtág)、约翰·帕特里克·托马斯(John Patrick Thomas)和彼得·艾特沃斯等作曲家的合作,她与彼得·艾特沃斯曾有过婚姻关系。华特·谢尔斯(Walter Schels)拍摄的IRCAM纪录片展示了布列兹协助陈必先准备其《十二记谱法》(Douze Notations)世界首演的过程。在关于艾略特·卡特的纪录片《黑与白》中,陈必先是他的《大键琴与钢琴双协奏曲与两个室内乐团》中的钢琴家。
她曾担任科隆和弗莱堡音乐学院的教授,专攻当代钢琴音乐。她曾在达姆施塔特"国际暑期课程"、赫尔辛基西贝流士学院,以及波士顿中华表演艺术基金会夏季音乐节任教和演出。纪录片《天空中的小提琴》(Himmel voller Geigen)(2014年在德法艺术频道ARTE播出)探讨了陈必先作为台湾音乐生活先驱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