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平
更詳細的生平介紹即將推出。

陳必先於1950年出生於臺北。九歲時離開臺灣,一年後進入德國科隆音樂學院。她在老師漢斯-奧托·施密特-諾伊豪斯(Hans-Otto Schmidt-Neuhaus)的家中成長,這位老師也曾教導過卡爾海因茨·史托克豪森(Karlheinz Stockhausen)、克里斯多夫·艾森巴赫(Christoph Eschenbach)和彼得·艾特沃斯(Péter Eötvös)。她後來師從漢斯·萊格拉夫(Hans Leygraf),以及威廉·肯普夫(Wilhelm Kempff)、克勞迪奧·阿勞(Claudio Arrau)、蓋扎·安達(Geza Anda)和塔蒂亞娜·尼古拉耶娃(Tatjana Nikolajewa)。
1972年,她在慕尼黑國際ARD音樂比賽中榮獲第一名,開啟了她的鋼琴家生涯。她對荀貝格和巴赫的特殊興趣,也使她贏得了鹿特丹荀貝格大賽和華盛頓特區巴赫大賽。
她在世界上大多數主要音樂廳演出,並與許多世界頂尖樂團合作,特別是幾乎所有德國廣播系統內的樂團。她合作過的樂團包括皇家愛樂樂團、倫敦交響樂團、BBC管絃樂團、蘇格蘭室內樂團、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絃樂團、蘇黎世室內樂團和市政廳管絃樂團,以及東京NHK交響樂團。她也曾是阿姆斯特丹阿斯科合奏團(Asko Ensemble)、法蘭克福現代合奏團(Ensemble Modern)和巴黎當代合奏團(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)的合作夥伴。
她曾在盧塞恩、什韋青根、香港和大阪等地的音樂節演出,以及柏林藝術節、維也納現代音樂節、巴黎秋季音樂節、史特拉斯堡音樂節、倫敦南岸音樂節、哈德斯菲爾德音樂節、BBC逍遙音樂會、魯爾鋼琴音樂節,以及羅克當泰龍音樂節。她在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上代表德國音樂演出,與阿爾豐斯·康塔斯基(Alfons Kontarsky)同台。她是多瑙埃申根音樂節的常客,並於2010年在格奧爾格·弗里德里希·哈斯(Georg Friedrich Haas)的《有限近似值》(limited approximations)世界首演中擔任六位鋼琴獨奏家之一。
她對新鋼琴音樂的奉獻源於與約翰·凱吉(John Cage)、艾略特·卡特(Elliott Carter)、皮埃爾·布列茲(Pierre Boulez)、卡爾海因茨·史托克豪森、久爾吉·庫爾塔格(György Kurtág)、約翰·帕特里克·托馬斯(John Patrick Thomas)和彼得·艾特沃斯等作曲家的合作,她與彼得·艾特沃斯曾有過婚姻關係。華特·謝爾斯(Walter Schels)拍攝的IRCAM紀錄片展示了布列茲協助陳必先準備其《十二記譜法》(Douze Notations)世界首演的過程。在關於艾略特·卡特的紀錄片《黑與白》中,陳必先是他的《大鍵琴與鋼琴雙協奏曲與兩個室內樂團》中的鋼琴家。
她曾擔任科隆和弗萊堡音樂學院的教授,專攻當代鋼琴音樂。她曾在達姆施塔特「國際暑期課程」、赫爾辛基西貝流士學院,以及波士頓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夏季音樂節任教和演出。紀錄片《天空中的小提琴》(Himmel voller Geigen)(2014年在德法藝術頻道ARTE播出)探討了陳必先作為臺灣音樂生活先驅的角色。